2016年7月20日
【奧修】「在」而不要去「成為」
鍾愛的奧修,錯過(missing)為什麼這麼吸引人?
奧修:迪娃拉吉:它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,因為藉由錯過、惋惜,自我才能生存。藉由不斷的尋找、渴求,自我才會存在,自我存在於「應該是」與「應該怎樣」之間。
當「應該」消失的時候,自我也會同時地崩潰。因此,所有道德系統、倫理規範都是自我的滋養物。道德人士是世界上最自我的人,其心理的機制是很簡單的:藉由尋求、探索,你活在不存在的未來,而自我本身因為根本就不存在,所以他只能存在不實在的未來裡。
如果你處在當下這一刻,自我甚至連短暫一秒的片刻都不可能存在。現在「在」、自我就「不在」,就好像光明「在」、黑暗就不在。光明出現、黑暗就消失:甚至說「消失」也是不太正確的,因為它根本就不在又如何能消失呢?它純粹是缺席,光的缺席就是黑暗。
現在的缺席就是自我。讓自己不要處在當下就是自我—不要在當下,想著未來的某種可能性、未來長遠的目標、看著遠方的星星,目標愈遠大、自我就愈強壯。因此,那些所謂不俗世的人比所謂俗世的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我。修行人有很大的自我,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在超越死亡的七重天之外的那個很遙遠的目標—神或尼瓦那或莫克夏—這些看起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竟是他們的目標。
小目標、小自我,但這自我也是非常短暫的,一旦目標達到,你開始感到很挫折、沮喪。每天的日子,我們都這樣。例如,你想要有一幢漂亮的房子,但就在你擁有之後你開始覺得沮喪:你的自我需要另一個新的自我才能存活下去,於是它開始幻想要一個更大的皇宮。
你不斷地在尋找一位合適的女人,但你一旦得到手,你也就不想要她了:或許你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瞭解到這個事實,但這是另一回事,最主要的是你對她早已不再感到有任何的興趣。現在,你的自我需要另外一位女人好讓自我的旅程可以繼續。
自我在現在與不存在的未來間旅行,如果你問我這是什麼現象,我的定義是「珊撒拉—世界」。自我從現在到未來的旅行就是世界;但是自我根本就不用旅行,只要處在當下,珊撒拉就結束了,你就處在涅槃,三摩地和開始的狀態。因此,開悟不應該只是個目標,你如果把它當作目標,你就錯過了。
多少世紀以來,所有的佛都告訴你一個簡單的事實:「在」而不要去「成為」。你們一生的生命就包含在這 兩個字中間。「在」就是開悟,「成為」是無知的。但人們一直被教導著去成為這個或成為那個。而且再加上頭腦的詭計多端,它甚至把神、尼瓦娜和開悟當成目標,然後他們開始詢問如何到達目標。這些目標是無法到達的,想要到達的頭腦就是唯一的障礙。它們就在這裡,你必須放下追求的頭腦,忘掉從這點到那個點的旅遊,你只要放鬆,一切就達到了。
老子稱之為「無為」—沒有作為的作為。你根本不用移動,就達到了;你哪裡也不用去,你甚至沒有想到要去哪裡,你就已經到了。突然間你領悟到:「我其實從來不曾離家,我只是睡著了,在睡夢境中開始夢見『到達』」。
那些給你目標的人就是你的敵人,那些告訴你要如何「成為」和(需要/應該要)「成為」什麼的人就是在毒害你的人。真正的師父會對你說,「你不要成為什麼,你已經就是了,不要再追逐陰影、靜靜地坐著、「在」就好。靜靜地坐著,什麼也不用做,當春天來臨,草木就會自然生長。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
畫作商品
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,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!
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:)
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,您只要註冊/登入帳號(FB、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,流程超快),按L五次左鍵,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!
支持創作,正向交流:)
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:)
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,您只要註冊/登入帳號(FB、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,流程超快),按L五次左鍵,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!
支持創作,正向交流:)
可能喜歡
-
步驟: 1. 大聲說4遍下面的話: 我渴望定義我對脫離的投入。 (I desire to define my dedication to detachment.) 我渴望定義我對脫離的投入。 (I desire to define my dedication to ...
-
2020-10-25 翻譯:無限宇宙之愛 問:為什麼要把你的力量交給別人? 巴夏:因為這是負面信念系統讓你這麼做, 讓你覺得無力改變它, 這只是負面信念工具箱裡的一個工具,阻止你將它放手。 問:好,那另一個出現的問題,集體的體驗顯化在天氣、野火、瘟疫和各種挑戰, 那麼... 巴夏...